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关键抓手何在
发布:lizhenhui 浏览:290次
在众多行业中,有一批鲜为人知的企业,长期专注于垂直领域、精耕细作,却成为了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他们,是行业的隐形冠军,是“小众市场”的佼佼者,更是我国“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重要抓手。2021年,中制智库于联合权威媒体平台发起“隐形冠军示范工程”,帮助发现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引导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大舞台上,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一转型不单是规模的扩张,而是质的飞跃,寻求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在这场转型的征途中,“隐形冠军”无疑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响亮标签,象征着专业化、精细化和创新力的集中爆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因高效率、低成本和规模效应,中国制造业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全球阵营化等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中国制造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暴露出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培育壮大产业链集群,二是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为此,必须实现三个转变:由大企业崇拜转向专业化引领,由集成制造转向基础再造,由模仿追赶转向自主创新。
“隐形冠军”的概念最早源自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研究德国出口经济的成功经验时,于1990年首次提出。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美元(最初为10亿美元,后来随着发展逐渐调整提升了标准)且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隐形”,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位于产业链中上游,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低。其实在行业内,这些企业大名鼎鼎且拥有很高的话语权。美国的利基企业、日本的国际利基领军企业、韩国的中坚企业等都是隐形冠军企业的代名词。不同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隐形冠军”企业,作为“隐形冠军”中国版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成长自然带有鲜明的中国印记。所谓“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方面均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都会长期的坚持在同一个细分领域进行不断地深耕,不断纵向的向下挖掘,稳扎稳打,致力于在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中抢占“话语权”,能起到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而且这种企业通常具有在技术障碍和技术壁垒突破方面的“独门绝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其与“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等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结合在一起。在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发展密切相关。“专精特新”概念于2011年7月由工信部首次提出,随后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也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2018年末,工信部开展了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2021年7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发展“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2021年9月,北京交易所宣布设立,其核心是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
《隐形冠军示范工程》是由中制智库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财经等共同发起,按照“优中选优,做好示范”的工作思路,重点记录和展示制造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成就与成长历程,揭示其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企业提质升级和培育世界级“隐形冠军”提供参考。 《隐形冠军》节目是国内首档解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大型原创节目,由知名主持人携手观察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者新望博士走进企业深度探访,旨在发现冠军企业基因、讲好冠军企业故事、展示冠军企业魅力。节目采用“访谈+外拍”纪实拍摄的手法,包含整体组织、策划、拍摄、制作等;同时,兼顾公信力与影响力的专业输出,形成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网1亿财经用户及中制智库新媒体的生态矩阵整合宣传
对专精特新企业来说,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真正成长为“隐形冠军”,才能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未来,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中国“隐形冠军”的角色将越发凸显。不仅仅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也将成为连接全球市场、引导全球产业技术创新潮流的关键节点。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国“隐形冠军”有望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引人注目的风采。